“Hankow到Hankou”
第一章:“Hankow到Hankou”
Chapter 1: “From Hankow to Hankou”
?
“全世界都知道,1927年的漢口是‘紅色的漢口’”,這是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在她所著的《千千萬萬的中國人》(China’s millions)中的一句話。
Anna Strong,?an American journalist, once wrote in her book China’s millions, “The city of Hankow in 1927, was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Red Hankow’”.?
?
她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一起,向世界客觀、公正地報道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及領導人、中國人民堅決抗戰的實況,而被中國人民親切的稱為“3S”。
Together with another two American journalists, Agnes Smedley and Edgar Snow, she objectively reported to the world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its leaders, as well as the Chinese people’s resolute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Therefore, they were affectionately?called “3S” by the Chinese people.
?
她曾在1927年來到中國,見證記錄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國民大革命運動及最終結局。
When she visited China in 1927, Anna Strong documented?the National Revolution under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 and its end.
?
而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她在文章中所寫的漢口和現在的拼法并不一樣。
If you are careful enough, you may find that in her article, the spelling of “Hankow”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w.
?
為什么一座城市會有兩個拼法不同的名字?這是因為這兩個詞恰恰代表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Why a city’s name has two different spellings? That is because these two words exactly re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
漢口(HANKOW)這個詞其實來自威妥瑪式拼音(Weda System),威妥瑪(Thomes Francis Weda)是英國外交官,他在一八六七年出版了一部《語言自邇集》(Yü?Yen?Tzu rh?Chi),是一本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教材,后來卻成為很長一段時間中英文音譯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稱的一種主要拼法。
In fact, the word “HANKOW” comes from the Weda System, whose inventor, Thomes Francis Weda, was a British?diplomat. In 1867, he published the?Yü?Yen?Tzu rh?Chi, a textbook which used Roman alphabets to spell Chinese. Later, this method became a principal way to transliterate the name of Chinese people, places or objects into English during a long time.
?
于是在漢口從1861年開埠以后,使用了威妥瑪式拼音的漢口以及其他組合起來的詞組如粵漢鐵路(Canton-Hankow railway),漢口火車站(Hankow Chuo-Shatan),隨著各類英文報道走向了世界。
Therefore, after the opening of Hankow port in 1861, the word Hankow spelt in Weda System and other Chinese phrases with “Hankow”, such as Canton-Hankow railway and Hankow Chuo-Shatan, were spread to the world with various English reports.
?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政府在推廣普通話、確立了漢語標準音的基礎上,又推行了“漢語拼音方案”(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government put 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into practice on?the basis of promoting Putonghua (Mandarin) and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
而最終在1977年聯合國召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我國代表團提出的“采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提案得到了通過。
Finally, at the Third Conference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held 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77, China’s proposal to “using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a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o spell Chinese place names in Roman alphabets” was approved.?
?
于是,漢口一詞也完成了兩個時代的轉變,以全新的面貌跟隨漢口這座古老的城市一起,走向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Since then, the word Hankou has completed its transition between two eras.?With its brand-new look, it has moved towards a new era?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ith the ancient city of Hankow.
?
?
Extended Reading
1927年的漢口
? 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回首1927年,中國革命經歷了大革命、大屠殺、大起義,實現了由國民革命向土地革命的偉大轉折,是中國革命的分水嶺。這一年風云變幻,從年初到年尾,從南方到北方,發生了許多影響中國未來的大事件。
?
這一年,北伐軍勢如破竹,戰果赫赫;這一年,蔣汪集團背叛革命,血雨腥風;這一年,共產黨人奮起反抗,武裝起義;這一年,毛澤東勇闖新路,引兵井岡……
?
1927年是黨史、國史、軍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那么在1927年,漢口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呢?
?
在1927年的1月3日,英國水兵公然對在江漢關前聽演講的武漢民眾進行武裝挑釁,制造了流血的“一·三”慘案。
?
英軍的暴行激起了武漢各界群眾的極大憤怒。武漢人民同仇敵愾,抗英風暴排山倒海。1月5日,三十萬武漢市民舉行反英示威大會,會后游行群眾沖入并占領了漢口英租界。聲勢浩大的群眾反帝運動同武漢國民政府的外交談判相結合,迫使英國政府最終將漢口租界交還中國。此舉在當時轟動全國,震驚世界,成為中國人民近百年反帝斗爭史上的偉大壯舉。
?
“一.三慘案”發生后
憤怒的群眾沖擊英租界商店
圖片來源:江漢關博物館官網
?
1926年10月21日,29歲的劉少奇從廣州來到武漢。他此行的使命便是組建中華全國總工會漢口辦事處,并為全總機關遷漢作準備。
?
1927年2月1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正式遷漢。劉少奇身兼全總秘書長、省總秘書長兩項職務。
?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革命重心從珠江流域轉向長江流域,為適應革命斗爭需要,從1926年9月開始,駐上海的中共中央即開始從各地抽調大批干部來漢工作。
?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
?
4月中旬,陳獨秀抵達武漢,居住于漢口原俄國租界四民街61-62號(今勝利街165-167號),中共中央最后一個機關中共中央秘書廳也遷往武漢。至此,中共中央機關全部遷到武漢,黨的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絕大多數到達了武漢。武漢成為新中國成立前全國為數不多的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之一,也由此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被譽為“赤都”。
?
?6月19日至28日,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漢口召開,到會代表420人,代表全國280萬有組織的工人。
?
這次大會是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后的危急關頭召開的。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和組織工人階級團結各階層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破壞和國民黨右派的政變,以挽救革命。會議通過了《政治報告決議案》、《國民革命的前途和工會的任務》、《女工問題決議案》、《童工問題決議案》、《反法西斯主義及對法西斯工會斗爭決議案》等13個決議案,并發表了大會宣言。大會選舉了新的全總執委會,推選蘇兆征為委員長。
?
在白色恐怖籠罩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于8月7日在漢口三教街41號(現鄱陽街139號)舉行。
?
會議聽取了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和瞿秋白的報告,討論、通過了《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及一些決議案,選舉了中央臨時政治局。大革命失敗前即在武漢提出“上山”思想的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發言,總結了大革命的經驗教訓,突出地強調“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
?
八七會議通過的決議和告全黨黨員書,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對動員、鼓舞全黨和全國人民在革命面臨失敗的形勢下堅持革命斗爭,起了重大作用,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
8月12日,緊跟黨的步伐,共青團在漢口召開了駐漢全體中央委員會議(史稱“漢全會議”)。漢全會議改變了團的工作路線,接受了黨的新的政治路線,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研究共青團“今后新的工作方針”。
?
?
“全世界都知道,1927年的漢口是‘紅色的漢口’”,這是美國記者安娜·斯特朗在《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書中寫的一句話。
?
1927年的武漢,名副其實,是革命的中心,赤色的世界。
?
?
資料來源:
[1]〔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千千萬萬中國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2]武漢市地名委員會編.《武漢地名志》.武漢出版社 , 1990年
[3]《【建黨百年】1927:風云突變波濤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學習時報
[4]《【黨史故事】赤都武漢——武漢成為全國革命中心》·學習強國
[5]《紅色的歷史 英雄的城市》·武漢黨史網
[6]《不朽的豐碑——劉少奇在湖北》·湖北黨史網
[7]《聽文物講故事|武漢的這幢小樓不一般》·新華社新媒體
[8]《歷屆全國代表大會簡介》·中國工會新聞網
[9]《團史里的湖北故事④ | 堅定不移跟黨走!走進共青團在武漢召開的兩次重大會議》·長江云
?
?
END
?
?
視頻:李欣桐
編輯:馮天
責編:李嵐
審核:荊菁
終審:趙麗
?
?